论口译教学中的认知心理因素及翻转课堂的应用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0-11-30 09:08:13

摘 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对口译这个行业的需求增多,应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译部分的教学。本文旨在探讨口译教学的心理认知因素和训练策略。

【关键词】认知心理因素;翻转课堂

1 现状

近年来,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国策的推动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口译人才的任务日渐紧迫。大学生英语教学的重心也从曾经的通用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能力逐步向以英语为语言交流工具,学会本专业知识技能及将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生英语能力转变。除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外,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应用型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讲座,口译,科技文学选读,国际会议谈判及对口的专业英语课程。

2 认知心理因素影响口译策略的选择

认知心理因素对口译策略的选择所起到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业界人员的重视。首先它充实了口译理论研究,另外也提供方法为口译人员了解自己,提升良好的个人认知心理能力和策略选择能力,从而是口译人员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思想成熟经验丰富的合格译者。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受器(receptor),fa反应器 (effector),记忆(memory),处理器(processor)四部分组成。口译界的大师Gile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倡导口译精力分配模式将交替翻译分为四个环节: 听辨理解,记忆(凭借默记或笔记),表达(读笔记和译语输出)和协调。这种划分与口译三角模式:源语言输入,解码,目的语输出。

人的认知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各因素:

(1)认知因素,其中有记忆,注意力,顿悟,和情感;

(2)态度因素,其中有自信心,好奇心,严谨度,毅力,批评精神,动机和自我评价;

(3)心理活动机制,其中有逻辑能力,综合能力,交际能力。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译者进行口译的整个过程。译员是否能有效分配记忆和注意力会听力,理解和记录信息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影响译员根据记忆和概念所形成的策略;综合能力和逻辑则从语言层面体现译员的双语转换水平,影响译语的严谨度和连贯性;自信和毅力贯穿于口译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译员的工作心态,变得或积极或消极。只有充分对认知心理因素有了解,才能提高译员工作的效度, 而首先应着手于教学环节。

3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口译实践课程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于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老套,忽略语言实践体验。在传统口译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放音频,逐句讲解练习及译法地方式授课。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al)则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课前学习制作好的口译视频课件,重新构建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早些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课堂时间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强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学生在课后也可以用专门的学习系统看视频讲座,在线与同学交流,获得相关电子书。随着课堂和老师角色的改变,更能在课堂再现口译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各种技法综合现场实施,增强学生实战心理素质和体验。

4 翻转课堂在口译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学生利用微课慕课视频学习。老的教学模式未必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消化所讲授的内容,如记笔记这一口译重要环节,需要反复研习才能掌握自如。视频录制需要短小精良,每个技法主题讲授到位,如影子练习,倒数练习等,老师都可做示范以便学生观摩;另外可介绍基本翻译理论和语言翻译转化技巧,并进行语言对比。

(2)增加师生互动沟通。通过翻转课堂,减少老师在课堂时间的一人授课,而采取分组讨论,进行以项目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ject-based teaching)。口译教材因不同主题可分为金融,医学,旅游,机械,政治和法律等,学生可从丰富的视频资源,如CNN,VOA, 美国政府官网,联合国等官网和即时信息媒体如youtube,Wechat,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好选择主题进行练习,或者与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同传,交传,视译等,将口译音频视频发送到专业平台供老师评析指导,就是考试时也可用这个平台进行检测学生对译法的掌握情况。老师可以此来进行阶段性的学科成绩评析。

5 小结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并投入实践应用,口译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摆脱传统叫教学模式,了解人的认知心理因素,改革创新,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口译员,势在必行,责无旁贷,笔者及各位同仁都应该努力积极推广好的符合人类认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芳芳.“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利与弊[J].高教学刊,2015(01):25-26.

[2]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05):48-50.

[3]雷穆.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