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问题的分析研究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30 15:00:48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的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要搞好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一个地区的发展,要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对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矛盾、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为基层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安定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 困境及成因 方法及路径

一、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当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创新,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其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对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会或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式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管理方式,提出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最终达到善治状态。社会治理创新作为我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全国自上而下地得到强势推进。它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责。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构筑起精神的高地,在思想上率先冲破禁锢法杖的牢笼,而且要抓好社会稳定,筑牢好发展环境的大堤。所以,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为基层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安定的工作环境。

二、农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发挥农村自治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基层问题不解决,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在基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

1.农村社区治理体制不健全。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制基础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已成为社会主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体现为从传统到先到的转型,传统社会体制是一种高度一元化的体制,改革开放后,一元化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基础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两种基本权利形式。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基层乡镇政府,也包括农村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类社会组织。有限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自治化的基本形式。但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严重束缚基层社会治理,比如,村民没有具体享受到民主选举制度、自己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行驶。农村妇女没有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去、村级的民主评议、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罢免等制度措施,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到位等等。

2.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工作难度大。现在社会反映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农村社会创新治理难度较大。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把创新社会管理简单理解为就是加强社会控制,把人民群众仅仅看成管理对象,不尊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和主体地位作用,沒有真正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和农户了解实情,解民忧、帮民困、促和谐、保稳定。二是基层工作人力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优秀年轻人抽调到各个工业园区;另一方面由于编制的限制,乡镇机关人员很难得到及时补充。三是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基层服务机构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四是缺少合适的载体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如何结合产业结构和项目及党建工作为总抓手成为推进该工作迫切思考的问题。五是缺少解决问题的协调机制。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乡镇唱“独凑曲”的现象,没有整合县直机关、联建机关党员、驻村干部的力量,未能形成工作的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3.农村自身条件受限。(1)、群众感恩意识淡泊,参与意识不够。从大分部的驻村工作人员反映情况来看,很多群众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各种优惠和好处后,没有感谢、感恩的意识,而是觉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应得到的;有的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动不动就与政府谈钱,有的村民宁愿打麻将也不原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参与、不支持、不配合,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同时提出的利益诉求越来苛刻,调查结果表明,群众反映的诉求30%是不合理的。(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发展依然还很滞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卫生、村级公路硬化等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部分村寨人畜饮水困难,部分村民住房条件依然很艰苦,没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等。二是缺乏发展规划。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村发展出现无序现象,而且农村环境污染趋于严重等。(3)、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一是民间纠纷依然突出。许多乡镇都有农民征地、土地流转、低保、优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山林权属纠纷等问题。二是由于政府本身行为或者政府在落实某项政策时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等原因导致对政府公信度下降。有的乡镇在招商引资时没有把好质量关,企业大量征用农民土地后,抽逃资金,导致土地荒废、农民损失,结果导致很多群众上访。三是农民致富缺乏门路、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鼓励,缺少专门种植技术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四是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中,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空巢村等现象严重,导致很多耕地由老人妇女在耕作,农村产业结构缓慢,推行“一事一议”项目等公益事业遇到困难。五是社会管理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调节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管理的深层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来。比如涉及农村土地改革、户籍管理等问题。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方法及途径

1.拓展村民自治渠道、创新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强化村民自治功能,扩大村民自治领域,引领村民自治向着自治组织更加健全、自治活动更加规范、自治范围更加扩大、自治程序更加完善、自治保证更加有力、自治成效更加明显的方向前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和程序。要规范村民会议授权事项,确保村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创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强化村民代表会议职能,切实保证村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主议事和民主管理的规则和程序,探索保证妇女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努力开创村民自治的新局面。要依托社区平台,把管理重心下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形成政府组织、村民群众与驻村社区单位及外来人口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的多元治理机制,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机制。

2.切实落实主要领导责任制措施。要着力强化主要领导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责任制度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重中之重,投入足够的精力,确保活动深入扎实开展。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要总揽全局,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仅要经常讲、反复讲,而且要精心抓、深入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3.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台、公众信息网、手机党报、《毕节新闻》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各联建机关、驻村干部、包村人员和包户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户,吃农家饭,喝农家茶,讲百姓话,解百姓难,面对面的与人民群众交心谈心,增进感情,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特别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对大众情绪的疏导工作,让群众充分了解党和政府为改善民生、维护民权所做的大量实事,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发展是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金钥匙、总开关,是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才能办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且重点加以解决,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解决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试验区工业园区建设及相关社会事业建设大量的征地,需要拆迁安置的群众数量较大,征地拆迁安置费额度大,相关部门除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进行补偿安置外,关键还需做好政策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導工作。

5.加强监督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一是加强监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督促检查,把督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交给相关职能部门限期妥善解决,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但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性,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而且要体现考核的导向性。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奖项评比奖励办法,激励探索创新。同时还要体现考核的科学性,综治考核要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化繁为简,制定公平公正、易操作的考核措施。

6.探索建立解决创新社会管理中新问题协调机制。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问题,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操作性,关键在于落实,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千方百计集聚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建立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坚持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分析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解决措施等,进行分析研判和研究部署。二是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员制度。以“四帮四促”活动为载体,从机关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从事群众工作人员,组建村居社会管理指导员队伍,指导基层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三是探索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坚持把群众利益诉求内容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向谁说、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同时要深入要深入一线,深入到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妥善处理,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升级、不激化。四是建立加强干部作风工作长效机制。以“作风”专项整治活动为突破口,促使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走前列,做表率,转作风,下基层,办实事,帮群众,及时为群众解其难、维其权、顺其气、聚其力,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带动群众谋发展,以作风的建设不断深入推动发展,用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作风建设的成果,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实惠,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

7.整合资源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单位、乡镇、村都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与城村联建紧密结合起来,认清自身职责,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也才会取得实效。一是要把市直单位、联建机关党员、驻村干部、乡镇党委的力量有机整合,明确各自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责,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难题。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服务型政府建设视角下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湘潭大学 2013

[2]丁绰.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乡镇政府治理创新研究[D]. 吉林财经大学 2013

[3]张丽.社会治理创新视野下社会组织建设路径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4

[4]廖婷.治理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 广西大学 2014

[5]夏秀丽.经济转型视角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评估[D]. 江苏科技大学 2014

[6]陈顺洪.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D]. 湘潭大学 2014

[7]夏少君.我国政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8]马奎.社会转型期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作者简介:陈茜(1985—),女,苗族,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