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凝聚中国力量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30 03:03:55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中国力量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30-03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与时俱进地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一、“一切为了群众”:通过践行宗旨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力量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党和政府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价值基石。

(一)尊重群众、贴近基层,用提高党和政府的亲和力促进凝聚群众。党的事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党执政的价值就是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对领导干部而言,对群众的感情如何,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的一个重要尺度。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就越强,就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自觉与群众结合,并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就会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份内事,把为民办事当成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同时,领导干部与群众建立了感情,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也能理解体谅,矛盾就容易化解,问题就容易解决。

(二)满足需要、做好服务,用提高党和政府的服务力促进凝聚群众。毛泽东说过:“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2]满足群众的需要越多,激发群众的自愿越广,群众就越愿意跟党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越密切。群众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动态发展的。需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做工作时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领导干部既要敏锐体察群众的需要,尊重群众的自愿,更要努力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满足群众的需要,并努力使两者始终有机统一起来。

(三)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用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促进凝聚群众。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执政的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党的各项工作是由领导干部和群众实施的,群众是从党的所作所为中认识党的。没有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和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走,就不可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党和政府必须首先从作风抓起,改掉那些人民群众反映较大普遍不满意的不良行为,从实际出发,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贯彻执行正确的政策。其次清廉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坚决反对腐败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习近平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持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4]要把共产党员的道德观包括廉政意识教育纳入群众路线教育中。要建立一系列防范机制、保障机制,真正实现从制度上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实现公共权力服务于公共目标。党和政府自身务实了、清廉了,才能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也会自觉联系党和政府,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才会建立相互信任交流的环境,党和政府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实现中国梦的步伐就会进一步地加快。

二、“一切依靠群众”:通过组织宣传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创造活力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通过群众工作得到群众支持是党获得力量的唯一途径。

(一)以民众利益为基本考量引导社会追求。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都必须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民众为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政党这一利益表达的平台。一个政党能否吸引群众,关键在于所宣称的主张和实践是否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更加切实解决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要,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等途径,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自愿而又有序地为实现自己的需要而奋斗。毛泽东曾说:“我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邓小平也指出:“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群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重在解决问题,既不能隔靴搔痒,也不能临时抱佛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给人民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造福人民,这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利益相关,才能血肉相连。只要党和政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二)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检验工作绩效。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而且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主体和评价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应是社会财富的主要享有者,享有各种权利和利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是价值评价的客观依据和判断标准。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由人民群众来检验。群众的评判意见,最能衡量党和政府所做工作的优劣。党和政府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制度规范、项目上马与实施、考核评比等等,都要注意人民群众的评价,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人民群众的评议。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有话语权、有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三)以劳动创造为价值源泉完善制度体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比如,通过决策民主,激发群众参与决策的能力;通过体现“四个尊重”的分配机制,激发群众劳动热情、求知热情、成才渴望和创造热情;通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开展积极的社会合作的平台和渠道。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创新管理引领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力量

群众工作涉及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做好群众工作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继承和革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调查研究,把握社情民意。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在此,毛泽东概括了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实现途径。群众路线既是领导方法,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者的连接点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有效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制定的重要保证。闭门造车,唱独角戏,难以作出科学决策,更难以在群众中得到落实。领导干部如果光靠听汇报很难了解真实情况,如果只坐在办公室,不下去指挥,就等于隔靴搔痒,推动工作很难使上劲。一切真理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处在实践的第一线。人民群众最了解社会,最懂得实践,对事物的观察、对情况的了解更细致、更透彻、更深刻。他们的利益、意志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8]只有切实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和实践,开展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群众打成一片,把工作落实实处,鱼水般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回归。

(二)善用媒体网络,弘扬社会正气。媒体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媒体既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它是联系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和桥梁,是政府和公众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执政施政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资源。可以说,善用媒体,是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也是体现领导水平的一大平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联系群众开辟了新的渠道。上网交流已成为多数人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领导干部要利用新的工具、途径主动应对、善于应对,把应对媒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作为赢得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如可利用网上论坛、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开展网上新闻发布、网上调查、网上讨论等。推广网格化管理,为群众织就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的呼声,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让党的声音和正能量第一时间传出。党的政策只有通过媒体发布,利用媒体宣传,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千家万户,得到理解、支持和拥护。执政党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要善于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增强社会沟通能力,提高主流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党员领导干部在与群众交流时,先要与群众交心,与群众平等对话,要注重大众化的表述,使用大众语言。可运用聊天、讲故事、对比等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宣传党的主张。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拉近党与群众的距离,多用口语和短句,少用长句和书面语言。说话让群众听得进,不断增强群众工作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三)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具有设置灵活、与群众联系密切、了解社会各阶层和群众实际情况的特征,在群众利益表达和解决社会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社会利益趋于多样化,不同经济主体的具体利益诉求日趋个性化、复杂化。正确协调、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接者,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一座重要桥梁,能够发挥中转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社会组织能够及时把成员对政府的利益诉求、愿望、批评、建议集中起来,然后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又能够把政府的相关处理意见转达给成员,从而推动了政府和群众的合作,有助于社会和谐。当前,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群众工作的发展,充分调动和挖掘体制内的资源,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群众中的领导和表率作用,普遍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走访接待制度、基层党代会代表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较好地联系了群众。这种推动群众工作的动力和根本立足点来自于体制内,体制外的力量和资源较少出现在群众工作的视野中。通过群众来做群众工作,是当前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渗透性的重要策略。党和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应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借助社会力量,协调各方矛盾。要扩大群众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多关注社会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和新阶层人员,这是群众工作的难点。要淡化群众工作的行政色彩。政府应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商和互动,不断提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激发群众工作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2][3][7][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1012-1013. 1094-1095.899.790.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8.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6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