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弹性实验报告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0-09-18 09:02:46

光弹性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了解光弹性仪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掌握光弹性仪的使用方 法。

观察光弹性模型受力后在偏振光场中的光学效应。

掌握平面偏正光场和圆偏振光场的形成原理, 和调整镜片(起 偏镜、检偏镜、1/4波片)的方法。

通过圆盘对径受压测量材料条纹级数 f ,并通过实验求出两

端受压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

用理论公式计算出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并与实验得出的 数据相比对,判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实验原理和方法

首先引入偏振光的概念,如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只在 某一个方向上振动,且光波沿传播方向上所有点的振动均在同一个平 面内,则此种光波称为平面偏振光。

双折射:当光波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如方解石、云母等时,一 般会分解为两束折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

从一块双折射晶体上,平行于其光轴方向切出一片薄片,将一束 平面偏振光垂直入射到这薄片上,光波即被分解为两束振动方向互相 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其中一束比另一束较快地通过晶体。于是,射出 薄片时,两束光波产生了一个相位差。这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平 面偏振光,其传播方向一致,频率相等,而振幅可以改变。设这两束 平面偏振光为:

u1 a〔sin( t) ( 1)

u2 a2sin( t ) (2)

式中 ai a2 —振幅

—两束光波的相位差

将上述两方程(1)(2)合并,消去时间t,即得到光路上一点的

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运动轨迹方程式,此方程式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一个

椭圆方程,如果31 a2 a, -,则方程式成为圆的方程:

2

U2 uf a2 (3)

光路上任一点合成光矢量末端轨迹符合此方程的偏振光称为圆 偏振光,在光路各点上,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轨迹是一条螺旋线。

因此要产生圆偏振光,必须有两束振动平面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 光,并且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差为n /2。如平面偏振光入射到 具有双折射特性的薄片上时,将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平面 偏振光。当使入射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这两束平面偏振光的方 向各成45°时,则分解后的两束平面偏振光振幅相等。由于这两束 光在薄片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薄片后,就产生一个相位差。只要 适当选择薄片的厚度,使相位差为n /2,就满足了组成圆偏振光的条 件。由于相位差n /2相当于光程差入/4(入一一波长),故称此薄片为 四分之一波片。波片上,平行于行进速度较快的那束偏振片振动平面 的方向线称为快轴,与快轴垂直的方向线称为慢轴。

平面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光弹性法的实质,是利用光弹性 仪测量光程差的大小,然后根据应力一一光学定律 (式4)确定主应力 差。

Ch( i 2) (4)

如图1所示,用符号P和A分别代表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轴。

 把受有平面应力的模型放在两镜片之间, 以单色光为光源,光线垂直 通过模型。设模型上o点的主应力。i与偏振轴P之间的夹角为? (图 2)。

图1受力模型在正交平面偏振布置中

图2偏振轴与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

圆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在平面偏振布置中,如采用单色光 作光源,则受力模型中同时出现两种性质的黑线,即等倾线和等差线, 这两种黑线同时产生,互相影响。为了消除等倾线,得到清晰的等差 线图案,以提高实验精度,在光弹性实验中经常采用双正交的圆偏振 布置,各镜轴及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如图(3)所示。

图3受力模型在双正交圆偏正布置

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发生消光(即I 0)的条件为光程差 是波长的整数倍,故产生的黑色等差线为整数级,即分别为 0级、1

级、2级、……。而平面元偏振布置发生消光的条件为光程差 是半

波长的奇数倍,故产生的黑色等差线为半数级,即分为 0.5级、1.5 级、2.5 级、 。

等差线条纹级素的确定: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受力模型呈现 以暗场为为背景的等差线图,各条纹的级数为整数级,即N=0,1,2…. 首先确定N=0的点(或线)。属于N=0的点称为各向同性点,是模型 上主应力差等于零(即。1=0 2或。1= (T 2=0)的点,这些点的光程差 △ =0,因此对任何波长的光均放生消光而形成黑点,与此对应的条纹 级数为零级。只要模型形状不变,载荷作用点及方向不变,这些黑点 或黑线所在的位置不随外载荷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

零级条纹的判定方法有:

1) 采用白光光源,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模型上出现的黑色条 纹(点或线),属于零级条纹。因其光程差为零,对于任何波长 的光均发生消光,故形成黑条纹。其他非零级条纹(N工0),其 光程差不等于零,所以均为彩色。

2) 模型自由方角上,因。1=0, 0 2=0,所以对应的条纹级数N=0。

3)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过渡处必有一个零级条纹。因应力分布具 有连续性,在拉应力过渡到压应力之间,必存在应力为零的区域, 其条纹级数N=0.

确定了零级条纹,其他条纹级数可根据应力分布的连续性依次数 出。条纹级数的递增方向(或递减方向),可采用白色光源,观察其 等色线的颜色变化而定,当颜色的变化为黄、红、蓝、绿,则为级数 增加的方向,反之为级数减少的方向。

三、实验设备及模型

实验设备

本次实验我们使用的是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如图 4所示

图4?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光路图

1――光源 2、6——透镜 3 ——起偏镜 4——模型 5――检偏镜

7――光屏 8、9――四分之一波片

在使用光弹性仪以前,必须检查和调整各镜片的位置,以满足实 验要求,调整步骤如下:

(一) 调整光源及各镜片和透镜的高度, 使他们的中心线在同一 条水平线上。

(二) 正交平面偏正布置的调整:首先,卸下两块四分之一波片,

旋转一个偏振片,使呈现暗场,表示它们的偏振轴互相正交。然后, 开启白光光源,将一个标准试件放在加载架上,使试件平面与光路垂 直,并使其承受铅垂方向的径向压力。同步旋转起偏镜和检偏镜,直 至圆盘模型上出现正交黑十字形。这表明两个镜片的偏振轴不仅正 交,而且一个偏振轴是在水平位置,另一个是在垂直位置,这时俩镜 片的指示刻度分别是0和90度。

(三)双正交圆偏振布置的调整:在调整好的正交平面偏振布置 中,先装入一块四分之一波片,将它旋转,使检偏镜后看到的光场最 黑,这时表示四分之一波片的快、慢轴分别与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 轴相平行。然后将四分之一波片向任意方向转动 45度角,再把第二 块四分之一波片装入,将它旋转,使光场再次最黑。这时,两块四分 之一波片的轴是互相正交的,四块镜片构成所谓双正交圆偏振布置。

 此时四分之一波片的指示刻度应为 45度。

实验模型

模型材料为聚碳酸脂,模型为开孔方片,如图 5所示

' -出、图5实验模型

' -出、

图5实验模型

四、实验步骤

1.模型条纹值的测定

1)径向受压圆盘测定f原理

几何尺寸如图6所示。由弹性力学知,圆盘中心处的应力为式(5)

2P

1 Dh

1 2

6P

Dh

8P

(5)

Dh

从光弹性实验的等差线图上,测得圆心处的条纹级数 N,算出材

料条纹值为式(6)

8P(6)DN图6

8P

(6)

DN

图6圆盘几何尺寸

2)实验步骤及计算

a) 依次给模型加上不同的但相邻差值为 9.5N的载荷,观察在

不同载荷下圆心处的条纹级数,记录数据。(重复多次)

b) 求出△ N ,△ N=0.8125 级。

c) 测量模型的直径 D和厚度h值,D=44mm,h=5mm。

d) 将式(6)改写为式(7),将数值带入式(7)后得

f =0.667N/mm ?级。

2.获测量模型等差线图

1) 将测量模型固定在实验仪器中,对测量模型加上280N的载荷

2) 模型上出现等差线图,用相机拍下此图,如图 7。

图7模型等差线图

五、实验计算

1.在模型中间的横截面上,只受拉压应力和弯曲应力,所以中间横

截面上的应力是两者之和。拉压应力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弯

曲应力计算公式如式(9)所示

(8)(9)

(8)

(9)

~TZ

Fn

~A

2.根据等差线图,画出截面上部分点上的级数,最后根据这些点拟

2.根据等差线图,画出截面上部分点上的级数,最后根据这些点拟

晰看见,

不受力时中性层与实际中性层相距 4.06mm。在实际中性

层处=

Fn

m + n =0N/mm 2O n =1 77N/mm2,所以 m=-i.77 N/mm2。

A

4.通过m

My bh3

计算弯矩, y =4.06mm, Iz = =1575.8mm,所以 M =0.69N?m。

Iz 12

六、理论计算

先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方片中心截面的弯矩

图9示意模型

解:沿水平直径将方片切开。由载荷的对称性质,可知截面上的剪力 等于零,只有轴力Fn和弯矩M。。利用平衡条件容易求出Fn -,故

2

只有M。为多余约束力,把它记为Xi。方片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都是

对称的,可以只研究方片的四分之一(如图 9所示)。由于对称截面

A和B的转角皆等于零,这样,可以把 A截面作为固定端,而把截

面B的转角为零作为变形协调条件,并写成

iiXi if 0 (10)

式中if是在基本静定系上只作用Fn -P时,截面B的转角,11是令

Xi 1,且单独作用时,截面B的转角。

现在计算1F和11。根据图乘法

11

单独作用Fn下的弯矩图

1

彳 12 L2

II 1

-1

1

M x

M (x)dx wMc

1F i

EI

EI2

1 1

L2

PL2 1

2

EI2 2

=PL;

4EI2

M x M

x dx

WMc1 W2Mc2

单位力偶矩下的弯矩图

EI EI1 EI2

(11)

L1 L2

EI1 EI2

(12)

所以式中pl2X

所以

式中

pl2

X1 1F

11

4EI2

PL2I1

L1 L2

EI1 EI2

4

L1I 2 L2 I1

.bh3

1 12

,I2

bh;

72"

M Xi 0.6389 N m

(13)

(14)

(15)

现在我们用

(16)

(17)

(18)

最后得到

TOC \o "1-5" \h \z X PL;

Xi 3

4 Li -h; L2

hl

带入参数计算

P 280N L1 39.74mm L; 33.71mm

h 15.58mm h2 20.52mm b=5mm

最后得

中间截面还受到压应力,所以中性层偏移一定距离, 理论方法计算出中性层的位置。计算压应力

F F P

c

A bh1 2bh1

My

c 7

11

所以中性层离中点的距离y』4.43mm。

M

七、实验评价

计算误差值:

|y实-y理|

m 4理 100% 8.35%

y理

|M实M理1

M理

100%

7.99%

(19)

求的误差在10%以内,实验结果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