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诚而成懋业,敢闯而创新元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18 15:09:20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人生丰富多彩,是富于传奇的教育人生。研究潘先生的教育人生,从他求学、从教和研究等志向和阅历中可以发现,他的学术人格中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曰“诚”,二曰“闯”。其一,他赤诚向学,是个有志于学的勤奋学子。赤诚向学的经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受益终身、扎实宽广的学问基础以及科学管理时间的“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其二,他忠诚教育事业,是个幸福的好老师。从15岁时(1935年)失败的教学经历起他就立志从教。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家庭学术沙龙持续30多年,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师生的精神家园。其三,他精诚开拓,是个极具创造性的研究者。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学这门“中国创造”的新兴学科。潘懋元先生是个真诚的人。他以诚为根,一生忠诚地实践“诚”;他诚中有闯,勇于创新,成就了一个中国学者、中国教育家的“中国梦”。真可谓:“由诚而成懋业,敢闯而创新元”。

关键词: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内外部关系规律;学术人格;诚;闯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人生丰富灿烂,内蕴深刻,是富于传奇的教育人生。研究潘先生丰富而传奇的教育人生,可以发现,他的学术人格、生命意蕴和人生哲学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曰“诚”,二曰“闯”。

——曰其“诚”。中国文化的这一核心概念“诚”,是潘先生立身处世之根。他赤诚向学,忠诚教育,精诚开拓,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曰其“闯”。“闯”是潘先生的英雄本色,是他大丈夫立功立德立言的本体功夫。他性格坚强乐观,敢闯,善闯,能闯。他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闯出一条新路,闯出一门“中国创造”的新兴学科。

合起来,潘先生诚中有闯,闯中有诚;因诚而闯,由闯见诚;二者相互联系,和谐统一。从蒙童开始,他就欣欣然赤诚地憧憬向往问学之路;他克服种种困难虔诚的“理想与追求”①就是做一个好教师;他无怨无悔真诚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他无限忠诚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地开创出高等教育学这门“中国创造”的新兴学科。时至今日,我们满怀欣喜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学日益成熟的体系、壮大的队伍、丰硕的成果、以及对不同层面教育政策与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真可谓:“由诚而成懋业,敢闯而创新元”。

一、赤诚向学:“岂甘终暴弃,老大徒伤悲”②

潘懋元先生天资聪颖而又自强不息,在曲折的求学经历中,他赤诚向学,克服种种困难,上下求索,“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终于学有所成,体现了中国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诚”、“明”境界。从他的治学方法和立身处世哲学、学术视野和精神力量、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等方面,我们都可以饶有趣味地看出,他的成就深受早年求学经历的影响。

(一)寒门弟子愿有志,求学多艰不畏难

潘懋元先生1920年8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小商贩家庭。父亲潘镜耀觉得他们做生意很辛苦,希望子女们能够读点书,找一个比较好的职业,不像他那样做苦力,而且他觉得小懋元聪慧灵活、有读书潜力,不是做米糕生意的料,所以想尽办法让孩子念书。可以看出,父母的辛勤劳作和殷切期盼对潘懋元先生的求学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在潘懋元先生6岁左右时,他父亲就让比懋元大6岁、正在上小学的哥哥潘载和在家里教小懋元念书,他哥哥也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哥哥很有才华,可惜21岁时英年早逝)。那时,小懋元白天在家帮着干些杂活儿,闲时自己翻翻书,期盼哥哥下午放学回家用小学启蒙课本教他念书,以及讲述学校当天发生的有趣故事。

8岁那年(1928年),潘懋元先生正式进小学。他不是从初小一年级开始读起,而是插班进初小三年级。他真心实意地喜欢学校的读书生活,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小学,高小毕业时,汕头私立时中中学的校长杨雪立先生主持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我之志愿”。小懋元用文言文写两三百字,给校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并由此结下了一段师生缘份。日后杨雪立校长特别照顾这个优秀寒门弟子,只收半费让他进时中中学继续学业。

中学生活给潘懋元先生打开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广阔新天地,在这里他得以尽情、尽心、尽性地发展他的兴趣和天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对阅读和书籍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正常的课程学习之外,他看了很多课外书籍。这所学校有个很好的藏书楼,专门辟出了一间用作读书室。在潘懋元先生幼小的心里,书籍对他有无穷的吸引力。他和哥哥一起,先是借学校藏书楼的书看,之后就到汕头市图书馆借书看。当时的规定是“押钱借书”:一次押一块钱,借两、三本书;过几天将书还回去,仍然可借两、三本书;这样不断往复,用一块钱可以看很多书。渐渐地,他成了“书痴”,爱书如命,成天总是抱着书在看。汕头市图书馆借的书不够看,就经常买书看。钱不够,就从午饭钱中节省出来。他早上在家吃饭,父亲每天给一毛钱让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回家吃饭。他常常中午舍不得吃饭,将钱省下来买书,饿着肚子到晚上回家才吃饭,直到胃痛被父母发现才罢。

书山有路,学海泛舟,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潘懋元先生就开始写东西向外投稿。12岁念初中一年级时,第一次在汕头《市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他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时事评论等。中学阶段,他在报纸上发表不少文章,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文学家”。发文章还能拿些稿费,稿费主要用来买书,大多是文学方面的书籍。从这时开始,对文学的爱好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终身保留。不管是后来念高中、念师范、念大学,还是后来参加工作,他一有空就看些东西或写些东西。刚开始也许是为了赚稿费,后来慢慢成了生活习惯。现在他还抽时间看小说,特别是出差途中,《中篇小说选刊》是他旅行箱中必不可少的读物。虽然与文学有不解之缘,但他始终没有滋生出要做文学家的梦。似乎命中注定,潘懋元先生是要当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