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22 15:10:59

摘要:马克思著名的晚年东方社会理论比较出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的同时,也给后人遗留了两大疑问:以何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两大疑问,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建立了新中国,树立了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实际国情、历史情况、文化状态、经济基础、民族心理、行为规范等因素进行深入思考,以复兴中国为努力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26-03

中国经过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中国梦的复兴为发展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紧密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地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获取了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援助,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遗留问题的有力回答。我们刚刚踏上中国梦复兴的伟大征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实现四个全面的发展路径。

一、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承接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历史发展规律、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探索。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晚年时期对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所做的详细研究,他坚信东方社会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理论即是闻名于世的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他经过潜心研究,看到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道路。西方社会古代就出现了私有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始终呈现着不同种类的私有制轮番替换现象,直到最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大型私有制。东方社会的结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它形成了亚细亚农村公社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虽然会出现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但是社会经济结构始终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土地共有、血缘公社、专制国家。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因为不需要商品的交换,完全可以通过“手织业、手纺业和手力农业的特殊结合而自给自足”[1](P.147-148)。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使马克思得出著名的结论:东方国家由于存在土地共有制度,完全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2](P.451),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俄国也有土地公有制度,也能够同东方国家一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俄国本身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这一观念带有跨越式发展的意义,能够使一些国家直接进入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五种形态。

虽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缩小国力差距的意义,但是在当时只是一种假说,仅仅是提供了未来东方社会和俄国快速进步的一种可能。这一假说还需要解答两个问题:东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形式迈进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政权,以及如何建设?这就需要后人根据不同国情给出全新的答案,同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主体对人类五大社会形态的全新探索。

对于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中的第一个问题,俄国和中国都用革命武装起义作出了解答。俄国以十月革命对抗帝国主义的压制,革命军夺取了国家的领导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功地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列宁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和发展,使其不断走向新时代。

对于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中需要解的第一个问题,中国历经了长期的探索,最终由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给予了正确的解答。近代的中国处于被凌辱被欺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多个阶级都提出过救国路线,寻求中国向何处去的路径。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了中国的落后状况,认识到了中国的经济不发达,并且社会分工呈现出农民多、工人少的情况。毛泽东等人认识到了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发动农民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而建立人民自己的军队,然后再将革命之火引向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渐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新中国以后,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是党的领导人主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受剥削受压迫状态,先建立了以独立姿态呈现于世界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随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延续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保持革命的发展方向,再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形态的转变确立了马列思想的指导性地位,也是党二步走的革命转变论的实践体现。中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无产阶级阶级救国道路成功的逻辑必然。毛泽东等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原理与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毛泽东思想。

由此可见,对于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中第一个问题,苏联与中国都是立足本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以武装革命的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用革命实践探索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使马克思晚年的假设成功转变为了现实。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复兴

对于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中的第二个问题,苏联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都以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并没有对此问题给予完美的解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没有活学活用。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为背景之下,将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进而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没有考虑到本国的经济因素和实际国情,直接建立了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政府统一规划物资,致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压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导致了苏联的失败、中国走了弯路。究其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问题,而是二者没有考虑到本国的实际国情和生产矛盾,没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超越现有的社会基础仓促前行。

为了修正错误,更好地回答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以前人未有的勇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加强现代化建设。起初,中国走计划经济的路线,难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还限制了经济体制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慎重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精髓灵活运用于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按照中国特点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继续实现中国梦的复兴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径。

对于经济的建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并且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并解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賦予生产力以发展的活力,继续消灭剥削阶级,完善分配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从战略高度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实施改革开放,将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用市场来调整生产关系,以更好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突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使中国复兴,走上现代化的征程。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扩大民主的范围,以此增加社会主义的活力。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基层开始落实民主,在全国范围内体现人民的意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深化改革,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治国能力的发展,坚持依法治国,进行政治体制的创新。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将中国的发展置身于世界的发展之中,不断扩展多种领域的世界交流与合作,从整体提升国家的富强和文明程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出发,主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国家的软实力发展出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繁荣,而且能够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设能够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文化完善我们的精神境界,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创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保障人民应有的文化权利,大幅度提升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出发点,实现古代理想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给予民众最大利益,保障社会机制的协调发展,将人民放置在首位。要突出公有制的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他国的建设不同,将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联系起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体现公有资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对于共建社会、调动运用社会资源具有优势作用。社会主义中的公有制能够更好地将国家经济与民生联系起来,使人民获得最大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在军事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加强国防实力和军事外交能力。中国梦的复兴起源于近代国力的衰败,这与军事建设关联巨大。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军事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国防外交。这是民族振兴、中华崛起的重要表现,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打击敌对势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军事科技,走军事化强国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卫国家的现代化手段。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以科技军事实力的提升来促进国家的兴盛,适应现代化军事的发展。

三、用中国梦继续解答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

近代中国的落后衰败使中国倍受打击,先进人士开始了复兴中国梦的诸多举措。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蕴含了救国理论和治国方略,对当下的中国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围,还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给予了明确的回答,所以它继续回答了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

中国梦用平和的语言推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间理解度。中国梦相对而言,语言风格质朴平和,通俗易通,便于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进行宣传和学习。中国梦三个字平易近人,赢得民众的巨大掌声,延伸了民众共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域。这种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提升民众对于国家的期望程度,有助于国家和民众同心同德地形成中国力量、凝聚中国精神、探索中国道路。以亲民方式提出的中国梦,打破了学术话语与民间话语的阻隔,得到了诸多的赞同和广泛的回应。

中国梦用人民的梦想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内涵。中国梦这一话语体系回答了当代中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的发展规划,还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战略体系。可见,中国梦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近代各种中国梦的复兴活动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的中国梦凝聚了党对国家发展路线的责任感,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以亲民的风格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P.39)中国梦面向的对象是全体中国人,这就需要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国家责任、民族大任、人民福祉出发,将综合国力的发展同全体人民联系起来。这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又承载着现时期的政治理念,使执政的路径更加细致和清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3](P.39-40),这说明中国梦理论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以及中国力量等有中国特色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执政目标与中国特色的一致性。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需要中国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梦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给予了解答和实际应用。事实证明,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以中国自身努力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以及中国规划结合起来,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发挥的时效性作用,具有开辟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中国梦作为马克思科学方法之下后发展出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和历史传承性,既追溯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又开辟了全新的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正能量的影响。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具有民族性和民众性,与中华民族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带有中国的特色和中国风格。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梦更具有全民性,将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融合成一个共同体,能够使人民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政治理论应用。中国梦这一理论具有民族性,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加强经济建设,坚持深化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布局;加强社会建设,使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生态建设,留下更多的资源给子孙后代。这些中国梦所包含的广泛内容说明了该理论的全面性,能够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运行,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使全民中国人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