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沼气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5-05 13:41:56

建设沼气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县位于省内东部、庆阳市东北部,是1934年就建立红色政权的革命老区县,也是全国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全县共辖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13.2万人。总土地面积377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5.9万亩。历史上这里也曾经是“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的“江南美景”,后因长期滥垦、滥伐、滥牧和倒山种地,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山秃岭与日俱增,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大风起兮沙飞扬”和“东风吹秕田,西风打死苗”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殃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为了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近几年来,我们在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和封山禁牧力度的同时,坚持把沼气能源建设作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科学谋划,典型引导,整合项目,强势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8年底,全县15个乡镇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8020口,受益农户达到32.8%。今年国债项目安排的2500口、扩大内需新增的1600口和县财政补助追加的2000口共6100口沼气池,均在顺利建设之中,现已建成1695口。这些沼气池建成后,全县受益农户将达到60%。沼气能源建设这项过去没人管、没人问的冷门工作,现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普遍欢迎的热点、亮点和重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工作及成效集中体现在“五点做法”、“三大效益”和“五点体会”之中。五点做法:一是健全机构“抓”。为了使沼气能源建设工作责任有人担、任务有人完、事务有人干,县上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发改、农办、畜牧、财政、扶贫等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科级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包户、建池技工包池、技术干部包质量、管护人员包服务的行政、技术“双轨六包”责任制,人人抓沼气,个个管沼气。2007年,根据沼气能源建设的需要,我们又将县能源办调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原来的9名一次性增加到18名,增强了县能源办的协调指导职能。同时,全县15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村能源管理服务站,每站配备专干1名,从机构、领导和技术上确保了沼气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二是典型示范“引”。为了避免强抓硬推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坚持把典型示范作为推动工作的突破口来抓。刚开始,大多数群众对沼气不了解、不认识,工作开展难度大。为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沼气能源建设。从2005年开始,我们借国债沼气能源项目实施之机,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引导,在全县2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都把沼气能源建设作为重点示范内容,建给群众用,干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干,建立了山区像五蛟南湾、桥河虎洼,川区像悦乐庞洼子、柔远孙家川,生态校园像***二中,大型沼气池像悦乐养殖小区等一批高标准的示范点,起到了“川区看庞洼,山区学南湾,学校赶二中,小区超悦乐,小康比住宅,文明比灶房”的典型引导作用,使广大农户参与沼气能源建设的积极性在比、学、赶、看中得到充分调动,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三是整合项目“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是一项投资较为密集的项目,单纯依靠某一项资金,是完不成任务、形不成气候的。对此,我们坚持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多管齐下,合力推进。止2008年底,全县共整合各类建设资金2757.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46万元,县上配套84.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47.8万元。在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养殖大户,以沼气为纽带,促进养畜,带动种草,调整结构,富裕农民,带动全县养牛4.8万头,养羊31.5万只,养兔25.4万只,养猪6.8万头,养鸡42万只,种植优质牧草55万亩,形成了“圈多畜多、畜多沼多、沼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草多”的食物链和生态循环系统,为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四是严格标准“建”。在资金监管上,我们严格按照《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阳光操作,确保把国家投资的每一分钱都花到明处、放到实处。在材料采购上,县采购办、能源办对沙石、水泥等建设材料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使用,严格执行“不挖坑不给料,不产气不给灶,不‘三改’不配套”的“三不四统一”配套原则,从源头上把住了工程质量关。在工程建设上,严格坚持“六统一”标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人员施工,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跟踪管理,从各个环节严把关口,做到“滴水不漏”,保证了工程质量,实现了标准统一、配套完善、持久耐用的目标。五是完善服务“管”。2007年6月,县上成立了全县农村能源协会,各乡镇成立了乡、村能源分会,实现了县能源办与各能源协会工作职能的相互衔接。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4个,成立乡镇能源分会15个、村级沼气协会76个,有效解决了沼气用户配件购买难、问题咨询难、用坏维修难等问题。同时,在县城和各项目乡镇设立了沼气配件销售服务门市,广泛开展沼气咨询服务,销售灶头、管道、饭煲等配件,方便了群众,完善了服务。三大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据实地检测,山区农户每建1座10立方米的“一池三改”沼气池,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每年节约燃料费用约1200元。1个沼气用户每年平均多养4口猪,每口猪纯利润按200元计算,一年可增收800元以上。农作物施用沼肥,每年节省化肥、农药开支约500元左右。几方面的效益加起来,一座沼气池一年可直接增收2500元左右。由于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称沼气能源建设是“吹糠见米”的短平快效益工程和致富工程。二是生态效益显著。实践证明,山区农户建1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吨以上,相当于封山育林4亩。农民使用沼气做饭后,淘汰了一大批破坏森林植被的“老虎灶”和“薪炭灶”,促进了封山育林,保护了森林资源,遏制了水土流失。由于生态效益显著,“灶王口里夺青山,居安思危建家园”,已成为全县上下加快沼气能源建设的共识和动力。三是社会效益显著。农民使用沼气后,用上电子打火灶,与用液化气和用电一样方便、卫生、干净,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家庭妇女。尤其是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水、改浴相配套,改善了村容户貌,消灭了蚊蝇滋生场所,减少了疾病传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由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农民又称沼气能源建设是“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便捷工程和享受工程。五点体会:——群众受益是沼气能源成功建设的重要前提。“一池三改”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沼气用户彻底告别了房前屋后脏、乱、差的历史,村容村貌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更加憧憬着新的生活。我县一部分沼气用户编成顺口溜来反映使用沼气的方便和好处:“沼气做饭不用柴,沼气照明不用电;‘四位一体’畜满圈,环境卫生没污染;
农业增效又增产,山林绿成一大片;
卫生厕所真方便,农民洗澡不再难;‘三个代表’实惠显,科学发展再创先”。这种发自农民肺腹的感言,就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为今后三年实现农户沼气能源全覆盖的目标排除了思想障碍。——示范引导是沼气能源成功建设的必经之路。我县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沼气能源,当时以失败而告终。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原则,而是一开始就急功近利,全面推广,加之当时技术不成熟,池型有缺陷,群众没基础,导致失败。因此,不仅沼气能源建设要遵循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原则,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是一样。否则,再先进的技术和成果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为人民造福。——管理使用是沼气能源成功建设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沼气能源建设必须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如果管理不到位,使用不经常,沼气池就会因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变成“摆设”和“闲物”,进而挫伤农民建设沼气能源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坚决克服了重建轻用、重建轻管、重用轻修等不良倾向,坚持每年把新池建造和旧池管理使用同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等对待,同等考核,有效杜绝了“一年建、两年用,三年变成水泥坑”的不良现象发生。——技术创新是沼气能源成功建设的活力所在。我们在抓好农户沼气池建设的同时,大力创新建设技术和循环模式,在单一生产使用沼气的基础上,探索走出了我们自己的“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循环模式。以沼气能源建设为依托,创建生态校园、生态养殖小区和生态居民小区,建设大型沼气池,实行联户集中供气,成为我们自己的“创新”、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探索出了农村沼气能源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后续服务是沼气能源成功建设的根本保证。沼气能源建设后续服务跟不上,农民就没有“主心骨”,就会存在想建不敢建、敢建不敢用、敢用不会用、用坏无法修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户沼气能源全覆盖的目标,加强后续服务管理,推行农村沼气能源实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真正使农村沼气能源成为每一户群众喜爱的文明、经济、洁净能源。尽管我县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市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决心以这次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泽巴省长和武厅长的讲话要求,在思想上不松劲,力度上再加大,投入上再增加,落实上再努力,力争经过三年的奋斗实现沼气能源全覆盖的目标,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