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生态和谐家园,中共***县委书记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5-05 13:42:00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生态和谐家园中共***县委书记***县是一个旱作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生态环境相对薄弱,农业综合开发滞后,生产效益与农民增收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为目标,紧紧围绕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基本思路,把实施生态文明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全面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到2009年底,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8711.53万元,增长27.5%;
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77.9吨,增长26.7%,人均产粮达928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净增500元,增长21.7%。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因地制宜,在分类指导中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同一个县区,受气候、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适宜开发的农业产业类型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按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农业生产效率势必低下。近年来,我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攻点,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着力在打造新特色、探索新模式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强生态循环经济建设。我们把全县分为东部生态农业区、南部高效农业区和西北部旱作农业区三个类区进行综合开发,坚持“全县草畜、东部玉米、南部蔬菜、北部洋芋和小杂粮”的特色产业布局和“东部生态农业、南部高效农业、西北部旱作农业”的区域经济开发思路,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2009年在山庄乡老爷岭至九窑口一线启动实施了整修标准化梯田1万亩、营造优质生态林1万亩、种植全膜优质玉米5万亩、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新建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2000口、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点2个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115522”工程,全面完成了全膜玉米、优质牧草种植、生态林建设等各项目标任务,其它各项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综合示范效应全面显现,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向前发展。二、调整结构,在保粮增收中扩大生态林地面积长期以来,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受广种薄收的制约,不得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全县耕地面积有限,严重地制约了林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全县生态恢复缓慢。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调整结构、保粮增收作为确保粮食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来抓,按照“用最少的地,产最多的粮”的理念,结合地域特点搞综合开发,一方面,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采取分户围庄整修与集中整修相结合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田产出率,从根本上确保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将全膜玉米种植作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主打思路,大幅度调减冬小麦面积,按照“川地全覆盖,塬地全覆盖,山区梯田全覆盖”的思路,扩大种植面积。2009年全县共种植全膜玉米19.1万亩,在春夏持续连旱的形势下获得大丰收,带动全县共增产粮食2496.4万公斤,有7亩吨粮田达产达标,在八月份国家北部省区旱作农业现场会上,农业部专家称二将川全膜玉米为全国最好的玉米。同时,我们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玉米秸秆氨化项目,全力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安全保证了,基本口粮田面积缩减了,我们又按照“缩耕地、扩林地”的理念,将基本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用以生态林建设,带动全县完成人工造林53.14万亩,封山育林3.9万亩,管护森林面积77.9万亩,使57万亩荒山荒坡得到有效绿化,全县林业工作实现了大跨越,生态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从而实现了“粮食生产有保证,生态改善效果好”的目标。三、封山禁牧,在种草养畜中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草畜资源大县,现有草地面积298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48万亩,人工草地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散牧习惯,使全县草场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逐步恶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现生态改善的目标,我县持把开发草畜产业、巩固封山禁牧成果作为确保农民增收、修复生态环境的主要抓手,立足资源优势,调结构、建基地,抓招商、办龙头,搞培训、促提高,使全县畜产开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双改善”的目标。一是大面积种草,壮大优质牧草基地。牧草种植既是恢复生态的有力措施,也是全面推进舍饲圈养的前提保障。我们积极引导动员农民立草为业,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动员广大农民大力种植苜蓿,广泛宣传苜蓿草及其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全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二是推行舍饲圈养。这一饲养方式,既贯彻落实了封山禁牧的政策,保护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使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散牧习惯,实现了科学养殖,在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养殖风险降到了最小。去年全县共建成养羊专业村30个,标准化养羊小区9个,新增养羊户3690户,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6.8万头,羊饲养量36.3万只。三是发展龙头企业。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龙头企业培育作为产业开发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启动民资,扶持与新建并重,使草畜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县畜产技术服务中心种羊场、兴旺绒山羊繁育场等35家龙头企业运营良好。四是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健全服务网络。先后聘请西农大、兰大、甘农大等院校十八名专家教授,对全县乡村干部、技术人员、规模养殖场户业主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2万人次以上。同时,积极到周边县区和草畜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发展理念,用于指导我县草畜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了畜产开发服务网络,全县成立了畜产联合会和15个乡镇的畜产促进会以及牛、羊、猪、兔4个专业协会,建成了新堡园区和元城两个畜产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龙头带农户、分区建基地、协会打市场”的畜产开发新机制。通过封山禁牧和种草养畜各项措施的严格落实,全县草地面积稳中有增,既为舍饲养畜提供了保障,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兴建沼气,在经济发展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沼气的建设和使用,不仅能够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烟熏火燎”的传统生活方式,又使农户彻底告别了房前屋后脏、乱、差的历史,改变了村容村貌,农民的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坚持把建设沼气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三年实现农村沼气全覆盖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典型引导,整合项目,强势推进,共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14823口,受益农户达到60%,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经济新模式。目前,全县以沼气为纽带,促进养畜,带动种草,调整结构,富裕农民,“圈多畜多、畜多沼多、沼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草多”的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正在形成,为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大型沼气池进学校、进养殖小区、进生态蔬菜示范区的做法为全省前列,国家北部旱作农业现场会议、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会议、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召开。沼气能源建设这项过去没人管、没人问的冷门工作,现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普遍欢迎的热点、亮点和重点工作。五、共建新村,在统筹推进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基本目标,按照“生态奠定基础,居住提升文明、产业增加收入、城乡一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全力实施以一处农宅、四个围庄、五项配套为主的小康家园“145”工程的建设实,围绕“城效劳务经营型、村镇集中新建型、川区完善提高型、山区实用改造型”四种模式,彰显特色,配套设施,全面推进。2009年共改新建小康农宅772户,占计划的154.4%,其中集中新建201户,分散改造提高571户。全县累计改新建农宅6800户,占总农户的18.36%。同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服务管理、农村民主管理、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农业支持保护等六大制度创新,并配套实施了相关建设项目。完成了城壕乡余家砭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土地流转面积512亩,占该村总耕地面积的14.6%,签订合同51份,为全县推进积累了经验,探索出了新路子;
完成了怀安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