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问答”试题(初中组)分析(下)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0-12-02 12:11:18

比赛要求:10强选手按每5人一组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国学常识问答,每组率先答对3题的前4名选手晋级。

评分标准:答对得1分,答错扣1分。

1.你不可能在《战国策》中读到下面哪个成语故事?( )

A.南辕北辙 B.狐假虎威

C.狡兔三窟 D.邯郸学步

答案:D

解析:

A.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B.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C.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D.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出处的了解和积累。不仅要知道成语的基本含义,还要了解成语典故的出处。

2.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戏种是( )。

A.黄梅戏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答案:B

解析: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而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戏曲常识的了解和积累。戏种指戏曲剧种,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的剧种有:昆剧、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

3.我国古代有一种名为“牵钩”的活动,它相当于今天的哪项体育运动?( )

A.拔河 B.射擊 C.击剑 D.跑步

答案:A

解析:

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相传木匠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叫“钩强”的武器对抗越国,使楚军可以用来钩住越国的船只进行厮杀。出于实战需要,钩强便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后来演变为体育运动在民间广泛流行。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

4.“咏絮之才”形容女子有才华,这一典故来自于哪一位才女?( )

A.李清照 B.卓文君 C.蔡文姬 D.谢道韫

答案:D

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兄女”指的是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谢道韫。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积累,不仅要知道成语的基本含义,也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和人物。

5.元代的“大都”指的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

A.西安 B.开封 C.北京 D.咸阳

答案:C

解析:

“大都”为元朝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常识中古代地名知识的积累。

6.在京剧中,“净”角演员面部会勾画出一定的彩色图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示角色的身份性格。在《三国演义》的众多角色中,白脸的代表人物是( )。

A.关羽 B.张飞 C.曹操 D.吕布

答案:C

解析:

在京剧脸谱中,“白脸”表示奸诈多疑,代表凶诈,《三国演义》中符合这一性格的人物角色是曹操。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京剧中不同脸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了解。

7.红娘这一人物出自哪一部戏剧?( )

A.《牡丹亭》 B.《西厢记》

C.《红楼梦》 D.《聊斋志异》

答案:B

解析:

红娘这个人物最早在《西厢记》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外名著中人物的了解。在阅读课外名著时要掌握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8.图片中展示的这种运动叫什么?( )

答案:投壶。

解析: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体育文化的了解。通过读图,识别项目使用的器具及参与者的动作等特点,从而锁定答案。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话出自哪部典籍?( )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答案:B

解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积累。

10.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题。( )

①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②这首诗写于杭州。

③表达了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

④最后一句诗中出现了北宋和南宋首都的名称。

答案:林升《题临安邸》

解析:

①“七言绝句”限定了诗歌体裁。

②“写于杭州”限定了创作地点为杭州。杭州即临安,是南宋首都。诗题《题临安邸》意为写于杭州的旅店。

③诗歌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原句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南宋首都为杭州,北宋首都为汴州。结合之前条件,检索所学诗歌,最后一句诗为“直把杭州作汴州”,锁定作品为《题临安邸》。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记诵和理解能力。这道题将诗歌的解读作为题干,要求学生写出对应诗歌,既考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量,也要求学生对诗歌整体和不同的诗句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11.古典戏剧中有“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的句子,“司马青衫”中的“司马”指的是谁?( )

A.司马懿 B.司马相如 C.李白 D.白居易

答案:D

解析:

出自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古典戏剧《西厢记》。“比司马青衫更湿”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司马是古代官名,白居易曾被贬官为江州司马。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典故的了解和积累。《西厢记》等古典戏剧语言凝练,曲词华艳优美,常常化用典故,富有诗的意境。

12.清代官服胸前的“补子”有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的官位。一品文官的补子是什么动物?( )

A.仙鹤 B.锦鸡 C.孔雀 D.云雁

答案:A

解析:

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将的补子用猛兽,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中服饰文化的积累。補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也不同。

13.请说出下面这首乐曲的名称。( )

答案:《十面埋伏》。

解析:

考场播放曲目为《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琵琶名曲。演奏特点为独奏,忽而快,忽而慢;忽而强,忽而弱,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著名乐曲的了解。通过听曲,可知其演奏乐器是琵琶,再根据其演奏特点及旋律判定曲名。

14.《红楼梦》中,宝玉为一个女子写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这个女子是?( )

A.林黛玉 B.晴雯 C.薛宝钗 D.妙玉

答案:B

解析:

《芙蓉女儿诔》是《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时所用的一篇祭文,是《红楼梦》所有诗文词赋中最长的一篇。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和积累。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还要了解具体的情节。

15.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冬季“数九”是从哪一天开始数的?( )

A.立冬 B.冬至 C.小雪 D.小寒

答案:B

解析:

“数九”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古代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的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中节气习俗的了解和积累。

16.根据提示猜诗人。( )

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③他倡导了古代的“古文运动”。

④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答案:韩愈

解析:

①“唐宋八大家”限定该诗人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

②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由此可判定出该诗人为韩愈。

③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④“韩柳”是中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二人俱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一个文学家,要求了解他的生平、作品、主要成就及他人的评价等。

17.宋徽宗在书画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独创的书法字体叫什么体?( )

A.宋体 B.徽体 C.瘦金体 D.楷体

答案:C

解析: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法常识的了解。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书法家有其独特的字体风格。

18.“东床坦腹”这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

A.王羲之 B.王维 C.王羡之 D.王之涣

答案:A

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这一“郎”指的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