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培养路径选择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18 18:08:32

摘要:从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调查入手,分析了家庭和社会方面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最后对培养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并且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促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提高民办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

一、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

1.重视物质给予,忽视孩子道德责任感的教育。目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并且由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独立,人的主体意识也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由于我国是从贫穷的旧中国逐渐发展过来的,很多的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受苦受累,因此不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过的穷苦,因此在物质条件方面对于孩子是十分的宠爱,但是对于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却不是很重视,使得他们出现了对不道德行为的冷淡漠视,逐渐的丧失了道德责任感。

2.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导致孩子道德情感冷漠。现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对淡漠,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需要用时间和社交来维持。很多的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得他们的生活存在人际关系的淡漠,对他人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和现实生活有了疏离感,变得对现实社会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使得道德情绪上的淡漠、道德情感的冷漠。

(二)社会方面对德育教育现状的影响

1.人格孤独。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更加严重以及密集的城区化建设环境都导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人际交往,越来越孤独。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处于一种情绪丰富而敏感的不稳定使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容易出现冲动和闭锁的心理状态,导致人格孤独。

2.网络上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给人们开辟了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也使人们的各项活动变得方便、快捷和高效。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网络丰富的信息量和虚拟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事情在网络中很容易满足,因此极易导致学生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最终影响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使得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迷失自我,变得和现实生活极度脱节。

3.信仰危机严。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许多民办高校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没有集体责任感,信仰危机也极为严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影响到了中国。尤其是一些发达的西方主义国家,大力鼓吹和宣扬西方文化,试图用西方的思想观念来从精神上统治整个世界。西方列强曾经一度使用自己文化的优势,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意图,企图使我国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变得淡化,从而影响我国的青年学生,使其迷失信仰。

4.人生目标低俗化。学生制定的人生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奋斗方向和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但是,由于当前社会的世俗与物欲横流,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在如此的物质利益导向下,给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学生由于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差,这样的导向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和行为失衡的状态,甚至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人生目标变得虚无和低俗,在物质生活方面盲目攀比,追求一种感官和肉体的享受,严重者甚至没有了尊严和纯洁学生的本质。

二、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的现实路径选择

1.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急需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当前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国内外环境因素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政府等方面构成通力合作体系,来关爱和支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首先,在辨别、借鉴“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能够使大学生感受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以满足大学生的价值和心理需求,给大学生们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其次,重视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融合,使这一体系起到满足心理、调适行为的作用。另外,它还能有助于大学生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等。通过这种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建立一种对大学生群体具有明确导向作用和丰富意义体验的社会文化形态,达到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的目的,使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

2.清醒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不能代替教育的规律,特别是不能取代独立性较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原则,保持思想道德教育的独立性。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及等价交换的原则,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当市场经济首选效率时,肯定就在规则的设计上将货币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因此优胜劣汰、等价交换就相随而生。但若把这一经济运行规则置于思想教育活动中,我们追求的效率是什么呢?要么是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置换到思想道德教育成本中,谁能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推行的标准,谁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统帅,这恰好正是西方不遗余力“西化”的依据;要么,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等同,进行交换,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便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无论那一种情况,都存在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人们的思想道德也成为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因此,经济运行规则不能取代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更不能把经济运行规则当作人们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面对故意混淆两种运行规则、模糊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暗流我们要时刻警惕,积极引导,使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

3.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青年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社会实践非常缺乏,不能真真切切地体验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因此,容易出现思想方法脱离实际、价值观抽象等问题,以至进入社会处理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实际能力。因此,要尽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要从教育者着手。古人说:“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崇高的师德既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渗透力量,教师的理论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理论功底。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理论素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将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健康人格和道德理想的人。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华红.高校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5

[2]龚志宏.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 2006.2

[3]刘新玲.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