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龙门石窟导游词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0-11-24 09:33:12

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下面是为大家整理 的龙门石窟导游词范文,一起来围观吧。

龙门石窟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导游XXO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先为大家大概地介绍一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 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干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 尊,碑刻题记两干八百多块。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 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 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 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到达 目的地了,请大家跟我来。看,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东、西两座青山 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 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 水之胜,龙门首焉所以请不要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这个石窟好大,让我们近距离看看。瞧,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 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 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 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 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 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 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 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 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 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 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 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

 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 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这是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 24年才 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 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 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 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 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 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 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 物馆。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在宾阳洞南边的是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 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 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 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 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 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 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还有一 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 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 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 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 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 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 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 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 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 历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 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2]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 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 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 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 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 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 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 现存窟龛2345个,碑^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 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 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 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 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 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 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 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汨)日,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 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 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 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 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 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 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 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 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 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 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 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 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 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 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 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 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 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 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 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 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 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 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 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 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 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 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 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 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 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 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 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 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 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

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 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 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 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 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 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 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 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 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 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

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 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 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 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 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 糙。

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 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干尊像龛" 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 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 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 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 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 士,他们的肌肉突岀,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干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 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 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 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 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 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 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 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 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 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 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 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干佛。弥勒和释 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 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 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 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 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 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 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 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 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 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 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 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 《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干 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 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 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 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 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岐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 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 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夕卜侧是一些伎乐人 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 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 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 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 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 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 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 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 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 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 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

〃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 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 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 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 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 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 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 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岀了 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 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 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 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 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 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 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 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跚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 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 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 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 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跚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 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 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 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 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岀雍容大度的特点,可 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 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 多块题记中,精选岀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 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岀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 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 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 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 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 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 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

 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

 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 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 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夕卜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 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 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

 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 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 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 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 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 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 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 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 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扌毛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

 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 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 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跚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 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 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 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 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 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

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 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 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岀一种关 爰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 姿都体现岀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 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 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 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 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 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 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 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干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 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夕S天、骑象和骑狮 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岀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 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被盗,现藏于美国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 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一个天后并 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 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_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 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 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 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 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 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 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 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 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 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 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建筑等事物 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