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7-31 11:02:56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这本书大体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国家、社会、生活环境对钱学森的影响,第二个阶段写钱学森对国家、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

  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他们在一次的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对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们在旁闲言碎语,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关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尔不懂礼节,调皮一点。却是这样迷住了达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这部小说中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与偏见正是文字魔力结合感情升华的最佳表现。若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则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二

  读《钱学森传》有感

  我看了两本关于钱学森先生的传记,一本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组织编写,另一本是由已逝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

  两本书风格各异,重点各有不同。美版书籍相比官方版本要薄了三分之二左右,其重点在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求学经历和发展过程,并对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之前的遭遇进行了科学、全面并且缜密的描述,而对于钱学森回国之后的成就只是只言片语草草结束。

  而官方版本的《钱学森传》,则是从他的出生说起,直到钱老逝世为止。我的理解是,在国内的前几年,书中对其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进行了详尽的记述;美国留学那一段,着重记叙了他在美国参与相关组织各种讨论关于国内形势的轶事,以及美国政府将其软禁的遭遇;回国后,详细描述了他对我国国防工业现代化以及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科技工作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总的来说,这本书大体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国家、社会、生活环境对钱学森的影响,第二个阶段写钱学森对国家、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通读全书,有两处情节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心理活动。

  一处是,钱学森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至美国后,立即就和夫人蒋英商量回国事宜,而此时的钱学森在美国,甚至在国际上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其在专业领域上的名气早已超过其恩师冯卡门,正所谓是学术界的权威。而正因为他与共产主义走的过于亲近,又由于当时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他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取消了参加机密研究的权限,只能做一些相关皮毛。而此时,他不仅没有屈服于当权者,毅然决然选择回国,这也意味着放弃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我想,这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另一处是,钱学森归国之后,毅然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急速提升了我国国防工业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并且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先进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科技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此同时,他还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党组织曾对他提出多次批评,关于他有时候类似说教的教育方式,以及性格脾气都多次批评指正,然而他却能够虚心接受并改正,并且以严于律己,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始终听从党中央的领导指挥。而正是由于他的博才多识、身份特殊,在十年动乱中,他受到了毛主席的钦点照顾,因此并未受到迫害。但在张纯如的书中也可以看到,一篇署名钱学森的科技文章,指出“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是有可能的,当然,我们可以把这归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狂热。我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迫切希望。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三

  《学习,别听学校的》读后感

  《学习,别听学校的!》(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眼前一亮。对于任何反驳传统观念的想法我都觉得新奇,想想到底是怎么个学习法可以不用听学校的呢?

  我仔细地翻阅着这本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观点确实有点偏激,但我觉得也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首先,要给孩子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说让孩子“肆无忌惮”,而是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确实,想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老师替学生做的太多:书本皱了,老师替他们抚平;书包里乱了,老师替他们整理;桌子歪了,老师替他们对齐??就因为这样,老师太“累”了,更有这样的说法来形容老师——“学校里的保姆”。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是表扬,相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已经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是不是已经因为自己的舍不得放手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是的,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

  当然,学生在家里也需要同样的自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可以想一想自己让孩子到底做了哪些事。作者在书中提到玛丽亚?蒙特索利写的一本题为《孩

  子不是这样的》的书,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家长可以作为自我参考:“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扪心自问,你是这样吗?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模仿能力其实很强,老师家长们怎么做,他也就模仿着怎么做。因此想要让学生自己能够“丰衣足食”,关键还是要传授学生方法: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这才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真正应该掌握的本领,而不是靠几张纸和红红绿绿的分数。事实上,在一定的程度,尽管国家和学校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减负,但有不少教师和家长还是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而这样的观念势必产生老师累,家长也累,而学生更苦的情况。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放下,我们要做的是“顾问”,而不是“监工”。

  理论都知道该怎样,可是现实却不尽然。老师也是没有办法,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是在夹缝中生活,多数老师也不想活得很累。我们也需要减负!

  暑假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应该learning to live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be。其中,learning to live就是学生活的知识,learning to do就是学生存的技能,learning to be就是学生存的意义。

  “生活着”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要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肉体“活着”,而且要精神“活着”。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过于拘泥于生活,其结果是驯化出大量的“字纸篓”、“存储器”、“书呆子”。从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只知埋头苦学,却忽略了他周围的朋友,从小到大一个人孤单的学习着会给他带来财富的知识,到最后发现社会容纳不下他这种“用功苦读”的学生却也为时已晚。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意义。

  一、促使教育实践从脱离现实转变为脚踏实地

  中国如今的现状就是太注重“技”的层面而轻视了“理”的方面。这从很大的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上面说的“书呆子”等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维持性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传递,而是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创造力量充分诱导出来。

  二、促使学校由适应社会发展转变为导引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真空世界”,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真实世界”,是一个大学校。 研究性学习着力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让学生走出课堂,颠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思想观念。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使它促进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知道读书的呆子,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去体验社会,以便我们能融入社会。

  三、促使儿童由竞争转变为合作,由片面发展转变为全面发展

  中国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对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从而导致的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相当严重的利己行为。比如说学校明面上不对学生排名但是老师人手一份排名册,分快慢班等等,还有课堂合作变成了大家互相抄袭。

  四、促使课堂由单调空间转变为多彩世界

  中国教育是在单调的教室里用单调的方法单调的重复单调的知识,这样会揠苗助长,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被忽视,心理发展被扭曲。教育要融于社会,亲近生活以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状态。此外,网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社会,更加方便的与人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