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艺术事业繁荣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18 21:17:30

7月15日,来自首都的一批理论专家和参加此次展演的32台优秀剧目的主创、主演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现代戏创作座谈会,共议现代戏创作,展望现代戏发展前景。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讲话。座谈会由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主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安奎、《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徐培成等专家学者和秦腔《西京故事》编剧陈彦、陇剧《苦乐村官》编剧曹锐、话剧《生命档案》编剧肖力、话剧《大川之灵》编剧李亭、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话剧《生命档案》主演洪涛、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主演王红丽、蒲剧《山村母亲》主演景雪变、黄梅戏《李四光》主演张辉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蔡武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化部于2011年6月25日至7月26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这次展演是文化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演汇集了不同艺术品种的32台优秀剧目。参演剧目主题鲜明,题材广泛,视野宽阔,形式多样,涵盖了话剧、京剧、舞剧、地方戏等多个艺术品种。这些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以人为本,反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党的伟大征程和不朽功绩,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七一期间,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成为首都文艺舞台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广大艺术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现代戏创作的优秀成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文化部隆重表彰32台参演优秀剧目,总结现代戏创作的经验,就是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一、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清醒、自觉地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

讲话中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论述和观点,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必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讲话通篇贯穿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对于我们清醒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文化发展繁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极为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创作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代表人民利益,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戏因为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和传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更能发挥主流价值引导功能。我们要加强对现实题材艺术作品生产的引导,始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倡导艺术院团建立联系基层基地,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真诚倾听人民的呼声,真实反映人民的愿望,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力求以情感人,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三、始终坚持艺术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满足需求的渠道和手段不断增多,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把握艺术创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坚实脚步,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同时,组织艺术家下基层指导创作,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剧目进行加工、修改、提高,力争多出好戏,真正使时代成为戏剧的主题,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戏剧作品表现、鉴赏、评判的主体。

我国的文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希望广大艺术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演活动雄辩地证明了戏剧、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的即艺术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仲呈祥

这次展演是我们党和政府部门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持续繁荣的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激励全国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继续前进。我觉得这次展演活动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戏剧、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的即艺术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有助于中华民族把握历史生活,同时有助于中华民族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现实生活、当代生活,帮助人民掌握历史发展的走向,推动历史的进步。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繁荣戏剧要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至今看来是有生命力的。

我认为这次展演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做好我们的工作,并鲜明地从正面提出了我们工作的落脚点,一是提升民族素质,二是塑造高尚人格,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这次的几十台戏一演,就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功莫大焉。

我觉得这次展演以事实证明,我们党和政府的先进文化建设,是要把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形象以及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推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宝塔的塔尖。如果把社会主义文艺比喻成一座宝塔,塔座可以尽量地丰富。但是塔尖只能是经过历史和人民筛选的优秀作品。经典作品是多年筛选留下来的,证明了它是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展演把它们推到塔尖,让它们起灯塔的作用,引领民族文化艺术前进。

提倡多搞些优秀小戏,在于它在反映前进的社会生活时很灵便、很及时

姚欣

看了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新农村生活组剧”小戏《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我感到,小戏也靓丽,小戏也应该提倡。这台“组剧”由五个小评剧组成,都是取材于当今建设新农村的生活,有反映党支部书记为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时,与妻子在是否用家里存款作资金的问题上,闹起了有趣的家务事(《家务事》),有在村委会改选时,热情厚道但不思进取的原村主任委托其小姨子代写竞选发言稿时,被妻子和小姨子劝其退出竞选的故事(《选举之前》),有批评扣发农民工工资现象的《相亲风波》,有表现科技兴农的《葡萄园》,还有呼唤亲情、歌颂母爱的《咖啡情》。这组小戏的多数剧目,其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组织都很巧妙,虽不像某些大戏那样深刻凝重,但却让人感到很清新、很鲜活。

我更称道选调小戏进京献礼这种做法。在提倡大戏的同时也提倡多搞些优秀小戏的做法,这也是一种导向。之所以提倡小戏,在于它在反映前进的社会生活时很灵便、很及时。迅速变革发展的社会生活是很复杂的,作家艺术家如果用鸿篇巨制的形式去反映它,往往需要沉寂一段时间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但小戏就方便得多。小戏便于发现、培养编导人才,用一台小戏便于“拴住”多位优秀青年演员,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便于在基层剧团、特别是基层文化馆站业余剧团中普及推广,为更多的基层观众服务。

把展演中突出的好剧目推向全国进行巡演让老百姓享受文化惠民的实惠

徐培成

此次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把“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动力”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在这些剧目的创作之中:陕西秦腔《西京故事》以当今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供儿女上大学为故事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通过当前城市建设需要农民、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所引发的人与人、情与理的价值观的互相冲撞,展示了人民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判断、自我觉醒……人民太可爱了!这样的戏太好了!难怪连演三场、一票难求。

特点之二是这次展演剧目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改革开放的辉煌今天”这一伟大而真实的历史事实,用鲜活生动、深刻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示在舞台上。山东吕剧《百姓书记》以优秀县委书记王伯祥同志的事迹为蓝本,把党对干部的要求执政为民、服务人民、造福于民、致富人民的宗旨,实实在在地用一幕幕鲜活生动的艺术画面呈现在舞台上,感动着人民,打动着观众……像这样优秀的剧目,还有已演出七百多场的河南豫剧《村官李天成》等。

特点之三是参加此次展演的院团都把以舞台艺术精品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放在了首位。各院团都尽最大的努力集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传统戏曲与时尚多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力争打造精品,力争一流艺术作品。

写好演好英模人物,能够发挥文艺作品以美好的精神影响人们心灵的作用

王安奎

参加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戏曲有多台是表现当代英模人物的,这是时代的需要。当代英模人物最能体现时代的先进思想,写好演好英模人物,能够发挥文艺作品以美好的精神影响人们心灵的作用。

写好演好英模人物难度是很大的。英模人物的事迹本身丰富而又感人,如何加以提炼,使之典型化,是需付出艰苦努力的。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遵循戏曲艺术创作规律,努力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着力写出、演出英模人物的思想、情感和风采。

一条重要经验是主创人员重视体验生活。河南豫剧三团的《村官李天成》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英模人物生活工作的地方,对群众生活和感情有较深的感受,这个戏因此真实感人。写英模人物不能停留在表现“事迹”的层面上,而要着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境界。有些人物,如吴仁宝,他的语言很有哲理性。这不仅是他的智慧的表现,也是他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因此,我们不仅要写出他们的精彩的语言,还要写出这些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和人物的精神境界。许多作品写出了英雄模范人物的忧党忧国之心,忧民之心,这是他们能够做出英雄业绩的根本原因。作品写出了他们面对工作中的矛盾、个人家庭中的矛盾时内心的情感,包括痛苦和忧伤,使观众能深刻地理解他们,因此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有些英模人物积劳成疾,有些担任领导工作的英模人物坚持原则不为亲属谋利益,他们的思想品质令人钦佩。

近年来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优秀剧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王蕴明

文化部选调全国32台近年来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优秀剧目在京展演,这些剧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其中表现革命历史的剧目如《李贞还乡》、《铡刀下的红梅》、《李四光》、《刑场上的婚礼》、《江姐》等,可上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诞生。这些剧目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和高洁的情操,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哺育着后来人。

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目,涵盖的生活面十分宽广,这里有直接表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小平您好》、表现部队档案工作者的《生命档案》、反映城镇变迁和市民生活的《三峡人家》、《宁波大哥》、《西京故事》、《宰相胡同》、《顾家姆妈》等,而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剧目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这是一个热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此次现代戏展演中有心系农民的县委书记《百姓书记》、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官李天成》、《苦乐村官》、《天下第一村——吴仁宝的风采》、《梭罗寨》、《秦腔》、《我们村的新鲜事儿》,以及文化站长引领村民化解族群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日头日头照山乡》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山村母亲》。关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在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运用艺术的审美的方法,把人民的愿望真诚地深情地表达出来

龚和德

这次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一方面让我们集中欣赏到戏剧界创作的最新成果,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现代戏思想艺术质量带来思考。现代戏创作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创造。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表现现代生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这篇讲话科学地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而当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接受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的挑战。这些话说到我们的心坎上了。戏曲现代戏对于“三件大事”做出过相当生动的反映,已有不少优秀剧目保留在舞台上。

我衷心地希望,戏曲创作在继续回顾历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直面现实,即表现我们党和人民怎样经受四大考验、怎样战胜四个危险。直面现实比起回顾历史来,创作的难度大得多。首先是有没有勇气去表现?存在种种顾虑的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胡锦涛同志说得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搞好戏曲创作,关键也在党,在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如果经不起四大考验、战胜不了四个危险,这将意味着什么?没有比这更重大的时代主题了!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深入生活实际,观察、体验、研究丰富的现实素材,运用艺术的审美的方法,把人民的愿望真诚地深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样的戏曲艺术必将同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样前景辉煌。

要思考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丰富现代戏范畴,拉近与当今观众的情感沟通

宋官林

文化部主办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十分重要。国家京剧院(原中国京剧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一直走在现代戏创作的前沿,先后创排了《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蝶恋花》、《江姐》等优秀京剧现代戏,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其中部分唱段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现代戏创作要特别注重题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注重当代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与历史精神的结合。目前,较为成功的现代戏多将时代背景聚焦在近代史。作为国家院团,我们在稳固继承成功剧目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要思考描绘、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从而丰富现代戏的表述范畴,拉近与当今观众的情感沟通。现代戏的创作,在塑造鲜明的舞台形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对京剧艺术本体的继承,即用京剧本体的表现手段“四功五法”去塑造舞台形象。注重传统表演程式的内涵与积淀,通过京剧的一招一式、身段功架间的不同风格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气质涵养、内心情感和千万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