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涯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工作范文网 时间:2021-01-25 09:08:37

一、生涯教育的含义及发展

生涯教育起源于美国,萌芽于职业辅导。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经济出现“滞涨”,失业率高,行业更换频繁,就业和重新就业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大量的普通学校毕业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就被推向就业市场。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受美国学校生涯辅导思想的影响,1971年,当时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用来“治理”失学、失业和社会骚动。马兰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一定步骤让学生掌握谋生技能。因此,生涯教育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混合体,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和生涯熟练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能力。美国生涯教育的思想经历了职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教育三个阶段的转变与发展,并最终被大家所接受和借鉴。在美国生涯教育的影响下,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生涯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并走向完善。本文将分析美、英、日三国的生涯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国外生涯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美国、英国、日本生涯教育在逐步探索与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法律制度保障

由于生涯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美、英、日等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生涯教育的开展,并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生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教育史上,曾制定了两部专门的政府法案来推进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案》,开始正式实施生计教育;1994年又通过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的是使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英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国家职业资格(NVQ)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制度,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英国还颁布了《1997年教育法案》,对生涯教育与指导做出了具体规定;英国中等教育与就业部于2000年颁布了指导性文件《新课程中的生涯教育》,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制定了生涯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生涯教育框架》,为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更好地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了参考。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生涯教育运动相呼应,心理咨询和生涯指导的实践在日本初高中教育阶段迅速推开。1983年,日本颁布了《初高中学校进路指导手册》,标志着日本初高中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开始盛行。可见,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美、英、日等国家生涯教育的发展,从制度上保证了生涯教育在这些国家的稳步推进。

2.全程性

美、英、日三国的生涯教育还体现出全程性的特点,即生涯教育不只是个体就业前的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也不只是针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的职业指导,而是要贯穿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是贯穿全程的教育,根据学生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开设相关的课程,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使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既能就业,又能升学;不但善于工作,还要乐于工作;不但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具有劳动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美国生涯教育在校内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了解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抉择阶段。如北卡罗莱纳州家庭参与项目规定,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探索,即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学生在此阶段要写出一份高中学业进展计划,包括探索性课程、职场观摩、参加招聘会等;高中阶段的重点是职业选择,包括高中毕业后工作、上大学或参军等抉择。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对所有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生涯教育,确保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中正确抉择,使其能终身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如《1997 年教育法案》对生涯教育与指导(Careers Education and Guidance,CEG)做出了如下规定: 所有公立中等学校都有法定的责任为9~11 年级的所有学生提供生涯教育计划(第四十三条);所有公立中等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包括第六学级学院)都必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生涯指导和最新的生涯信息资料(第四十五条)。在日本,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2004年文部科学省组织有关专家参加研究协作会议,该会议提出了推进生涯教育的对策,特别是强调以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为核心实施生涯教育,把生涯教育贯穿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全过程。

3.合作性

美、英、日三国都强调生涯教育是公共教育与社会通力合作的事业,因而强调学校生涯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

美国商会早在1973年就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生涯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发挥企业、工业、劳工共同体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等10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企业界对生涯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美国有些小学有“职业日”,当天,校方请各行业的人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如律师、拍卖师、警察等。美国中学开始让学生实习,与工商企业联手制定实习计划,撰写实习大纲等。学校每年要派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随时掌握职场情况,使美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英国政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确保学生在学校得到最大益处,英国政府决定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注意赢得家长对生涯教育的支持,主张学校聘用志愿监管人员,如英国Bexley的志愿监管服务,志愿监管人员来自社区,包括学生家长、退休人员、从业人员或其他志愿者,负责确保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志愿监管服务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日本的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比如,1999年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版)要求,把就业体验纳入职业高中教育计划之中;从2005年起,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美、英、日三国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并与企业、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实践途径与方式日益开放、多元和深化,形成了学校、企业、家庭、社区共同关注和相互合作的实践体系。

4.系统性

美、英、日三国的生涯教育有着良好的理论基础,并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课程体系,保证了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稳步发展。

美国作为生涯教育的引领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生涯教育已经有了成熟的课程体系,把一至十二年级的学生都纳入进来,使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乔治亚州Bear Creek中学,被称为中学阶段生涯规划最成功的学校。该学校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回答3个问题,即我是谁(六年级)、我要去哪儿(七年级)、我怎样到达那儿(八年级),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探索能力及职业选择能力,通过系统的过程发展和计划他们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生存能力,实行了个性化和个别化的教育改革,并把生涯教育融合在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综合性学习时间”中。日本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中分别强调了生涯教育的不同内容,如日本的名古屋大学附属初高中学校自1995年以来,从生涯教育的视角,开展了“和平与国际理解”、“生命与环境”、“生存方式探求”等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英国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开设各种生涯教育指导课程,如与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生涯探索指导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和特殊生涯指导课程等。此外,学校还开展了课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亲身实践、开展模拟游戏以及邀请在岗人员到学校讲课等。同时,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还建立了许多与生涯教育有关的网站,不但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和教学,而且为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了大量材料、实例和建议。

三、国外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系统性、全程性的生涯教育意识

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全程性的综合工程。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些国家,生涯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延续到职前教育,其理念和终身教育保持一致。如美国儿童从6岁起接受生涯教育,十分重视每个教育阶段中生涯教育的连贯性和衔接,以职业生涯准备为主线体现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递进性。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认为,培养中小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生涯教育不是人生中某一阶段的教育,而是贯穿个体一生的职业教育。20世纪初,虽然在美国职业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已经有人关注了职业指导,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职业选择困难的现状不断明显,一些教育者才又开始关注生涯教育,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才逐渐丰富起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英、美、日等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重视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工作,而不应将生涯教育简单认为是职前培训或者就业指导。我国必须加强宣传,使系统性、全程性的生涯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并取得劳动部门、工商企业界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家长对子女前途的关注是无人能企及的,他们对子女生涯教育的热心程度往往比学生本人还要高,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顺利进行有重大意义。我们进行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给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取得他们的支持有助于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应当把生涯教育当作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来设计,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应渗透生涯教育内容,并注意连贯性、递进性,树立系统性、全程性的生涯教育意识,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2.建立生涯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体系

(1)政策支持。生涯教育的发展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制定了专门的教育法规,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法案》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英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令,社会相关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日本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国要顺利开展生涯教育也必须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支持,把生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资金支持。生涯教育的开展除了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外,还要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如美国联邦教育总署1971年拨款900万美元用以支持各州进行生涯教育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注意从多种渠道为生涯教育筹集资金,力求使生涯教育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我国生涯教育的开展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渠道,积极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建立学校生涯教育的专项基金,保证学校生涯教育的开展有财力、人力和物力的保障。(3)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在具备了开展生涯教育的硬件支持之后,还要加强“软件”建设,即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了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这也是美、英、日等国生涯教育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如美国学校顾问协会就制定了生涯发展的标准,一是学生将获得根据自己的知识探索工作世界的技能,并作出明确的职业决策;二是学生能利用一些技巧达到未来职业成功;三是学生懂得个人个性、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作世界的关系。(4)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生涯教育监督机制可以保证生涯教育的资金合理使用,生涯教育的标准能够得到严格执行,保证生涯教育的良性运行。

3.开发相应的课程,制定系统的课程体系

要在中小学进行生涯教育,就必须开发相应课程,即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重心,培养现代社会所需基本能力的课程。 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可以保证学校生涯教育的开展有可操作性的抓手。借鉴美、英、日等国的课程体系,在生涯教育课程开发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独立的生涯教育课程。将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整合为生涯教育课程资源,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资源。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与实施途径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美国、英国、日本的生涯教育都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全程发展,而且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如美国犹他州7年级生涯教育,主要任务是进行生涯探索,实施方式也多种多样,课堂教学、实地参观、嘉宾演讲等都是实施生涯教育的有效方式。(2)开展生涯教育活动课程。生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活动的内涵以实现学生自我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的功能。如英国的学校开展了安排学生到工作岗位中亲身实践等生涯教育活动课程,增加学生对生涯教育的感性认识。(3)开发网络在线课程。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网络在线课程提供了可能,而且网络在线课程可随时为学生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技能和兴趣进行检测等。如美国Career Forward网络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初、高中生了解21世纪的工作,并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胜任这些职业应具备的技能。此网络在线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如它将帮助学生看到学校和未来工作的联系,加强学生21世纪的技能,让他们能批判性地思考、反思,并在网上进行学习和研究。

4.机构专门化,人员专业化

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辅导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生涯教育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美国学校系统中,从联邦政府教育总署到州、地方学区都有专门负责青少年生涯教育的人员,学校设有生涯教育、职业指导机构。政府系统中,联邦设有国家职业情报协调委员会,各州设有职业情报协调委员会,向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建立职业供求的数据库。学校生涯教育人员都需受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有关的指导咨询技术训练;职业生涯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然后接受相当于硕士学位的咨询专业训练的心理专家。

英国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很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这些机构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而且英国的生涯教育人员呈现专业化特点,如英国教育与就业部要求所有学校指定一名教师负责生涯教育与指导工作的开展,这名教师被称为“ 生涯协调员” (Career Coordinator),他不仅应当与学校管理者共同规划本校的生涯教育,而且还应当与当地生涯服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机构和人员专业化方面还不足,专业咨询机构较少,现存的专业机构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支持作用,因此,推动专业机构的组建和健全、功能的完善和拓展,提高专业机构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职业化、素质化、专门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涯教育的当务之急,将有助于我国生涯教育的进一步开展。生涯教育人员的培训必须坚持系统化、专业化原则,使其掌握生涯教育的基本要领和专业知识。职业生涯教育人员需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以有效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刘 颖)